盛起之源
——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纪实
2018年7月18日,在邹西平原广袤的田野里,一处规划面积达2000余亩的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拉开建设序幕。上午9时,邹城市委、市政府与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园区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完成总投资30亿元,总建设面积为80至100万平方米的特色工业小镇布局,真正实现落陵盛源的完美转型,成为济宁能源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努力将园区打造成邹城市以工业地产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基地,济宁市可复制的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案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试点园区。”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言辞铿锵。
——这里是济宁本土第一家煤矿——落陵煤矿的诞生之地;它以小矿建大矿的鸿鹄之志逐步创建了济宁能源发展集团的庞大身家。因而,它素有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黄埔军校”的美誉,集团众多优秀管理骨干从这里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它作为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规划的4个园区之一,是非煤产业的主力军,以机电产业园为核心,控股6家权属企业,业务涉及多项非煤产业。而由它孕育并凝结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厚德致远”的落陵精神,已经成为了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新时代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精髓与闪亮品牌。
——阔步进入新时代,它承载着济宁国有企业龙头骨干牵引领航的重任,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思维、战略性决策中,正以超前的胆识和精准的规划开疆拓土,着力打造百万平方米的精密制造产业园区,通过地企联合的强大动力推进经济转型,浇铸壮大整个集团的产业链条,增强后续发展能力。
它就是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一个坐落于邹城西部工业园区的传奇企业。
栉风沐雨,用汗水谱写创业之歌
1976年初春,当第一车“乌金”从百米地下跃出矿井,济宁地方煤矿为“零”的历史宣告结束。由此,济宁煤炭工业的燎原星火便熊熊燃烧开来。
1970年6月30日,在邹城市北宿镇一个叫落陵村的寂静大洼里,聚集了30多位行政、技术人员,还有100多名复员退伍军人和刚刚撂下锄头的农民。潮湿的泥土堆成的低矮平台上,拉起了一条鲜红的横幅——“落陵煤矿开工典礼”。开工仪式虽然土气了一些,但创业者浇铸“里程碑”的信心与决心则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
勘探显示,落陵煤矿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开采条件。矿区地处兖州煤田边缘,开采煤层平均厚度仅为0.9米,是标准的薄煤层。而且顶板碎、底板软,加之建矿初期资金紧张,各种设备极其简陋,矿井的建设存在着先天不足。
火红的年代,创业的激情,“落陵人”并没有被接踵而至的困难所吓倒。为使仅有的600万元投资用在“刀刃”上,指挥部决定不建宿舍、不设餐厅,干部与职工一起住窝棚、睡地铺、垒地锅,蹲在草地上啃窝窝头、吃大锅菜。大家犹如负重耕耘的黄牛,胃里装着粗糙的粮草,背上勒着粗硬的绳索,在矿区艰难掘进,井筒一寸一寸往下延伸。
然而,开矿进度并没有随着人们的建设热情而节节攀升。从1970年6月到1972年底,因为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打井过程中经常发生流沙和地下水渗透的问题。两年的时间里,打下的三对矿井都先后宣布报废。
失败犹如泰山压顶。彷徨过后,“落陵人”没有选择退缩,他们迎难而上,请来专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地质条件,选好新井址,隆隆的钻井声再次响起,犹如进军的冲锋号令人热血沸腾。1976年初春,伴着遍地的新绿,落陵煤矿终于推出了第一车优质煤。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1976年8月,落陵煤矿正式投入生产。
一阵喜悦过后,全矿干部职工立刻冷静下来。因为各种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不足,缺乏系统的管理经验,此时的落陵煤矿距离一个标准的现代化矿井还相差很远。
资金紧缺,仍然是制约矿井建设发展的首要难题。由于当时国家控制基本建设项目,出现资金“断奶”,通风、运输、提升、排水四大配套系统工程投入都连连告急。
“勒紧腰带,自己筹集,坚决打赢矿井升级改造攻坚战”,这是当时落陵煤矿最响亮的口号,并化为干部职工自觉的行动。于是,一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会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轨道会战。大家小改小革,逐一攻关,把井下7000米的轨道整修改造一新。
——巷道会战。技术骨干引路,职工献计献策,使巷道保持畅通、防尘,瓦斯达到甲级矿井的水平要求。
——设备维护会战。群策群力,不懂就学,把500多台套设备按标准摆放维护一新。
——地面会战。机关与一线人员一起上阵,对整个矿区进行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个木擦一顿饭,一个支柱一吨炭”,已成为职工们苦中奋进的箴言,深深地渗透到每一个落陵人的血液里,在每一个灵魂深处扎下了根……
十多年后,落陵人靠着当初国家600万元投资,硬是建起了一个在职职工2000余人的地方中型煤矿,各项指标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落陵人创造了一个令同行业刮目相看的奇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亲临落陵煤矿视察后感慨地说:“落陵煤矿在生产规模上不是大矿,但在创业精神上值得让大矿上的人来学习。”
1984年,落陵煤矿新班子调整后,认真总结十多年创业经验,因时制宜,锐意创新,在矿井建设、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求精求深,实现了大步快跑,驶入健康快速轨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成为了八、九十年代全国煤炭行业学习的楷模。落陵煤矿先后建成了全国首批“质量标准化矿井”,山东省地方煤矿第一个“现代化矿井”。1988年至1995年间,市政府对落陵煤矿进行了两轮承包。矿长王彦伦带领干部职工奋发作为,大干快上,两轮承包都超额完成计划,使国家投资该矿的1200万元增值到1.64亿,翻了13倍;上缴利税过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8倍多;吨煤成本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型矿井最低水平,成为年产原煤50万吨,年创利税3000多万元、拥有职工2400余人的济宁市经济支柱企业。
时间的脚步一刻不停,辉煌的八、九十年代就要成为历史。这时的济宁市因为煤炭储量丰沛,已经成为省内外众多煤矿争抢的“肥肉”,先后有44对矿井在济宁市辖区内打井探矿,而落陵煤矿资源枯竭的现实也摆在了面前。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是停滞不前、坐等观望,还是树立信心、迎头赶上?“落陵人”面临着新的选择。
居安思危,审时度势,落陵煤矿领导班子果断提出了应对危机的“三大战略任务”,即老矿生产经营、新矿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带领全矿职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之路。
跑井田是建设新矿井的第一步基础性工作。矿领导合理分工,怀揣着全矿人的美好希冀,奔波在济宁——济南——北京——济宁之间,几个月下来,车子已经跑了4万多公里,足足绕地球转了一周……
脚步和汗水换来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的正式批文,运河井田划归济宁市开采,由济宁市落陵煤矿筹备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使面临绝境的落陵人迎来了孕育希望的黎明。
新建的运河煤矿可采煤层平均厚度高达8.64米,年设计能力150万吨。小矿建大矿,概算投资4.5亿元。财政没有投资计划,款项全部需要落陵煤矿自筹。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1995年8月1日,运河煤矿正式开工。边建设便筹资,资金得来不易。运河矿井的建设者们以1.5亿元的投资完成了2.6亿元的工程形象进度,投入产出比率几近于1:2。本应三年的准备期,他们一年半就完成了,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在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创立了让同行惊讶、让社会称道的“运河模式”。
与此同时,落陵煤矿以前瞻性的目光和勇气,投资4800多万元促进济宁市鹿洼煤矿的建设,并为济宁市太平煤矿的建设输送了200多名骨干精英,加快了两矿的建设速度。
1999年8月,为进一步调整我市煤炭工业布局,巩固煤炭产业对我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济宁市市委、市政府在现有的落陵煤矿、运河煤矿、太平煤矿和鲁洼煤矿这四对矿井的基础上,成立了济宁矿业集团。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期,集团凝聚合力,高位立足,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先后争取到十多块煤田资源探矿权,在方圆百里范围内获查储量近10亿吨,实现潜在价值1000亿元。随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相继确定了同时建设多对矿井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规划:2004年4月1日,阳城煤矿开工建设;2005年7月5日,花园煤矿开工建设;2007年1月10日,霄云煤矿开工建设……
落陵煤矿将自己培养的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骨干力量输送到济矿集团以及各个下属煤矿,让集团的发展有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从落陵到运河,再从运河到阳城,继而到花园和霄云煤矿的筹建,短短几年时间,济矿的发展实现了“三级连跳”,资产和规模迅速得到膨胀,并创造了济宁地方煤炭工业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业绩。而这一切,都始于落陵煤矿的成功兴建和健康发展。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的落陵煤矿这块“基石”,也就没有今天济宁地方煤炭工业的崛起。
实践证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厚德致远、逐梦前行”的落陵精神,已成为济宁市煤炭工业企业兴旺发展的无穷动力。
审时度势,实现非煤产业成功转型
当矿工从落陵老矿井拉出最后一车煤后,世界仿佛静止了。2010年底,落陵煤矿因资源枯竭停产;2011年5月正式关井转产,由济宁落陵矿山支护材料厂接续矿井发展。严峻的现实,再次让“落陵人”感到痛心的留恋与切肤的阵痛。
没有了煤炭的支撑,落陵煤矿就像失血的病人,苍白无力:人员分流到集团,仅有62人留下负责企业转型;唯一的支护材料厂年产值仅7000万元;536名离退休老职工的房补、医疗、生活区水电暖等费用每年需1000万元的硬性支出……
在落陵煤矿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宏刚接任的2011年里,落陵煤矿就像被战火攻下的围城,一切百废待兴。
没有了矿井资源,落陵煤矿只能从非煤的领域探寻转型。痛定思痛,以“盘活原落陵煤矿土地厂房等资产和带动落陵产品的转型升级”为发展目标,落陵煤矿开始了新的冲刺。
战严寒斗酷暑,跑北京下江南,以陈宏为首的一班人走南闯北,一路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年初,落陵支护厂与宁波燕尔和温州旭煤两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落陵支护厂控股,三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以生产矿用高压阀类为主的新公司——济宁落陵春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陈宏适时提出了“敢于吃苦、敢于管理、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鼓励广大干部职工投身于创业的新征程上。
在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带动下,2013年5月,落陵煤矿又成立了以“设计采掘巷道、提供支护材料、施工巷道工程”等为一体的煤矿施工服务企业——济宁市济矿鲲鹏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在现有支护材料厂、春辉公司、鲲鹏公司等5家公司的基础上,2014年6月,组建了济宁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公司寓意为济宁能源的兴盛之源。
成立后的济宁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以科学发展和安全生产为基础,不断创新技术、改造工艺、优化设备,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按照 “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的总体指导方针,以 “精干、高效、节俭、安全、文明、稳定”的“六位一体”和谐企业为目标,以“服务社会、创造价值、成就员工”为企业使命,严管理、细经营,实现了企业效益的连年攀升。
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发展,有时要懂得借势。落陵煤矿借助的这股势能,就是邹城市人民政府。他们的思路是:通过地企强势联合,为后续发展提供基地优势、政策优势,形成携手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2年5月,时任邹城市委书记的张胜明来到落陵进行实地考察,并当场作出指示——依托现有资源将落陵打造成一个以机电为主的千亩产业园。随后部署邹城市经济开发区实施路网等硬件设施改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
2014年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后,抓住机遇,借势而上;整合力量,加快发展。机电园区内权属的春辉、矿用等公司瞄准市场,合理调整产品结构,逐渐实现良性运转。为了让园区的各项服务设施可以良好运行,让机电园区取得更好的效益,2016年5月,落陵盛源公司成立了物业服务公司——山东碧欣物业服务公司。该公司不仅为职工提供了新的岗位,也降低了集团职工的后勤服务费用支出,为机电园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另外,为实现老矿区最大限度的转型,落陵盛源公司还将对落陵煤矿老矿井进行开发建设,打造矿山工业旅游项目。通过老矿井旅游观光,让人们切身感受困难时期创业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将党的建设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深度融合,落陵盛源公司的发展如虎添翼,不仅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坚实,党员队伍更加强大,也带动了整个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落陵盛源公司党委书记王政介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党建为引领,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得以理顺,人心得以凝聚,为公司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公司成立之初,就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公司党委组织党员开展红色教育、警示教育,定期学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大政方针;完善基层支部建设,为各基层支部均配备了活动场所,组织党员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定期进行党日活动。构建了以“真学善思强素质、真抓实干当标杆、真知灼见献计策、真心实意做服务、真独简贵倡廉洁”为主题的党建工作“五真模式”。
在发展实践中,落陵盛源公司切身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对生产经营工作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厚德致远”的“落陵精神”进行了凝练与推广,努力使“落陵精神”成为了整个集团的企业精神,影响了整个集团公司权属各企业。迎新年职工联欢会、感恩征文比赛、庆五一职工健步游园、秋季运动会等各种集体活动,正如一支支“兴奋剂”,为职工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2017年,落陵盛源公司打造了企业职工书屋,完善的书屋建设和管理,被济宁市委组织部、济宁市总工会联合授予“济宁市书香企业”荣誉称号。
百舸争流千帆竞,蓄势扬帆破浪行。“矿井关闭后,落陵盛源公司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确保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攻克了发展中的一道道难关。经过几年的发展,从最初年产值700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了资产达5亿元、年销售4亿元、权属6家企业、实体经济项目10多个的大型产业园区。”谈起党建工作的催化剂作用,党委书记王政感受颇深。
阔步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拥抱未来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就是要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落陵盛源控股有限公司又一次迎来了与政府合作的战略转机。
2018年7月18日上午,在邹城市北宿镇的落陵盛源公司园区内,济宁能源发展集团与邹城市人民政府举行了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时为落陵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开工进行奠基。这标志着落陵盛源开启了地企联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篇章。
打造落陵精密制造产业园,既有利于发挥济宁能源国有资本投资平台优势,盘活原落陵煤矿资产,整合周边建设用地,探索企业转型发展新方式,也有利于邹城经济开发区产业的集聚发展,创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示范区,更有利于双方的战略融合、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多年来,落陵盛源驻地的邹城市委、市政府及各镇街、各部门,对落陵盛源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地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互利共赢的共识不断增强,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战略合作仪式签约后,落陵盛源公司主动对接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各部门,强化项目建设组织管理,落实沟通合作机制,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早见成效。对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济宁能源集团公司也给予了人、财、物的政策倾斜扶持。
落陵盛源公司董事长陈宏介绍:“虽然完成了市场初步转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一直以来从事的依旧是低端制造业,企业发展缓慢,没有实现彻底的转型。精密制造产业园的奠基,为落陵盛源迎来了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机遇。”
落陵精密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2000亩,坚持高标准规划、以项目带动建设、以建设促项目落地的总体原则,分期分步骤实施。产业园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向北对接京津冀,向南对接长三角、京、沪、杭中小企业的转移,集约利用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通过参、投、控股等模式,能租则租、能合则合、能投则投,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精密仪器生产等特色产业。争取利用3至5年时间,完成总投资30亿元,总建设面积为80至100万平方米的特色工业小镇,真正实现落陵盛源的完美转型,成为济宁能源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努力将园区打造成邹城市以工业地产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基地,济宁市可复制的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案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试点园区。
目前,落陵精密制造产业园正与新能源方面的相关公司洽谈合作事宜,未来有望在新型锂电池、太阳能薄膜等方面达成合作。落陵盛源公司还与齐鲁工业大学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多种形式深化合作。
落陵精密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得到了济宁、邹城两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济宁市已把该园区列入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邹城市已把落陵园区规划列入市工业园规划,同时纳入工业园管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艰苦创业岁月里成长的落陵煤矿,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诞生的落陵盛源,一路汗水,一路拼搏,正逐步实现由原始资源型向现代科技型的华丽“蝶变”。这个曾经开启了济宁煤炭辉煌时代的传奇企业,还将会继续大展宏图,为济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不竭的动力!
■落陵盛源 张芃芃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