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物产天下  联通世界

人民日报:生产要睁开安全的眼睛

2017-01-20 责任编辑:编辑:王传钧

年终岁尾,安全生产引发舆论关注。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法执法检查报告也指出,一些地方重发展轻安全的倾向又有抬头。这警示我们:安全的弦,绝不能放松。

安全,是人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守护安全的底线、织密安全的保护网,才更重要。不论从个体、集体到组织的视角,还是从生产、检查到防范的维度,安全从来都是系统性工程。要确保万无一失,需要每个要素无懈可击。

“祸患常积于忽微”,安全与风险的一步之遥,关键在于生产要素是否可靠。很多生产单位并非不注重安全建设,而是着眼于大体系多、着手于小层面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到位、生产前期的安全把关不足。以生产中常用的工业机械为例,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万台(套)机械,分布在各个领域,其中85%的操作人员无证上岗,经常在施工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造成事故。

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不能放过任何环节、任何程序、任何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到机械设备、小到防护装备,数量与隐患俱增,管理混乱、管控薄弱等问题不容小觑。比如,一些施工机械没有牌照,“裸奔”在工地;一些二手设备缺少维护和淘汰机制,用到不能用;一些租赁机器的权属责任不清,发生事故后往往“个人担不起、国家来兜底”……从工程机械的角度看,安全生产监管还有空当,相关管理和服务也存在缺失。

解决安全生产的现实难题,要有“赶上时代”的思维和方法。在大数据时代,智能生产作为新手段,“智能+安全”“大数据+安全”应该成为未来趋势。能否建立设备管理与服务的大数据系统,实现一车一牌、一人一证,借助终端实时监测生产活动?能否建立安全信用服务平台,对个人、公司进行从业征信记录?能否借助行业力量,在安全自律上进行引导?能否实现多元化合作,用好金融和保险工具,让安全赔付更有保障?刚刚成立的中国工程机械安全联盟,正是要在社会组织、专业力量促进安全生产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迈出重要一步。

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实际上,施工设备的标准化准入、技术工人的动态化培训、数据监测的及时性传输等,都是在生产要素的细微处优化,也是在层级治理、行业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中实现社会共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工业社会,也是风险社会。事故从来不相信漂亮话,安全发展,要用实践和行动来作答。

                                              (摘自《人民日报》)

咨询留言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