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物产天下  联通世界

新时代煤矿安全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2019-06-20 责任编辑:集团公司

新时代煤矿安全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副院长  赵毅鑫

 

  ●非绿色煤炭资源开发技术尚不成熟

  ●煤矿装备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深部煤矿单一灾害向多元复合灾害转变

  ●煤矿安全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煤矿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职业病预防比治理更为重要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由于环境压力,未来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会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资源禀赋的特殊性,煤炭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有的比例仍将很大。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极其复杂,煤矿常见的灾害(瓦斯突出、顶板冒落、矿井火灾、水害、冲击地压、尘害、热害等) 在我国煤矿均有出现,煤炭生产的风险大,煤矿安全事故的预防控制压力大。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一线工作人员的努力和煤炭科技工作者的攻关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取得可喜成绩,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煤矿安全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另外,随着浅部资源的枯竭,煤炭开采逐步走向深部,矿井灾害发生机理变得更加复杂,防治难度更大,煤矿安全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煤矿安全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非绿色煤炭资源开发技术尚不成熟。我国大部分煤炭资源仍然属于非绿色资源。非绿色资源量以复杂地质赋存条件、多重地质灾害并存为特点,而现有生产技术条件还难以完全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要,非绿色资源开发技术尚不成熟,且已成为我国煤矿安全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煤矿装备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从装备上看,煤矿机械化水平仍相对较低,现有煤矿装备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较薄弱。自主创新成果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亟待加强,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煤矿智能化装备制造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亟需提升突破。

  三是深部煤矿灾害的机理不明、单一灾害向多元复合灾害转变。我国煤炭开采深度每年平均递增10-20米,目前千米深井已经有50多处,最大开采深度达到1500米。开采深度的增加直接导致开采条件趋于恶劣,深部矿井最大地应力超过40 MPa,全国有62个高温矿井,工作面温度超过30℃的矿井有38个。此外,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热害等矿井灾害也呈现出多种灾害复合,机理更加复杂等特点,亦尚未形成我国深部煤矿防灾、减灾、控灾、救灾的技术体系。

  四是煤矿安全管理手段有待创新。随着煤矿机械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用工较多的采掘作业地点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现了“少人作业”,减少了煤矿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风险,但安全管理手段仍有待创新,水平仍有待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平台的煤矿安全智能化管理手段仍不多见,基于“深度学习”的煤矿安全风险判识理论和调控方法体系仍有待完善,基于智能精准开采的安全管理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建立。

  五是煤矿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理念有待加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针对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危险源进行分析、辨识,进而进行风险调控和灾害防治。然而,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深入推进,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社会焦点,目前对废弃矿井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辨识及管理的认识仍有待加强。同时,一些产能核减煤矿,对一些采区、巷道等地下空间采取封闭停产措施,如放松管理,疏于防范,封闭停产采区和巷道仍易发生安全事故。

  六是职业病预防比治理更为重要。根据近年来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病例95万余例,其中尘肺病85万余例,约占89.8%,主要是矽肺和煤矿尘肺。根据煤矿尘肺病防治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尘肺病报告人数中60%-70%集中在煤炭行业,我国煤矿尘肺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因此,应加强源头治理,重视井下粉尘PM2.5等粉尘浓度监控和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保护技术体系的建立;创新治理模式,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在职业健康的宏观监管,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健康治理理论和方法。

毋庸置疑,我国煤矿安全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可喜的是,随着煤炭开采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煤炭智能精准开采为我国煤矿安全发展带来了希望。近年来,随着煤炭智能精准开采的推广应用,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持续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也出现根本性好转。我们相信,在煤炭智能精准开采的持续推广下,煤炭行业未来将建成煤炭透明化、精准化、减灾化、健康化的“四化”体系,并最终实现集高技术含量、高安全水平和绿色无害化的未来煤矿建设目标。

                                         (摘自《中国能源报》)


咨询留言

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意见、建议、投诉等事宜,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以便于沟通联络。

Baidu
map